人乘文集











般若園地

接受與放下

文◎寶麟

  聖開導師《佛經講述》〈癡花鬘白話故事〉說:「世間凡夫眾生,往往因為一時的不快,意氣用事,大發瞋恚,想要氣惱對方,結果他人未受傷害,自己反而因怒火中燒,損傷了身體,焚毀一切善法。」

 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每個人因無始以來貪、瞋、癡引致的煩惱,都有一大籮筐。而生活中充滿著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五蘊熾盛等八苦,從古到今,不分聖人與凡人,都無法避免需去面對。

  「只有面對它、接受它,沒有了『怨』,才能真正放下它。」〜腳指篇

  筆者過去曾在法務部矯正機關服務,某年元宵節全國燈會在鹿港舉行,配合機關花燈展示當起工作人員,那天下車搬第一件宣導旗子,就被脫落的沉甸甸底座砸到腳趾,一時間刺骨疼痛難熬,默默忍到下午脫鞋一看,發現大拇指淤血,全黑了。

  剛開始對自己生氣與不解,為何肉體的疼痛,導致鎮日心浮氣躁,會計室同仁過來談話,都無法專注,甚至忘記談些什麼。直到當日夜晚,思惟這起意外事件的發生,是某種因緣條件具足,自然形成的無常變化,根本無從預測與排除。

  數日後,再定心觀察身與心的微妙變化,當心境由瞋怒狀態慢慢平靜,似乎就能面對和接受它,瞭解「無常」不只會提供給你順境,也會提供你逆境。對「無常」本身而言,是中性,也是空性,會有順、逆兩者的分別,純粹是當事人心境喜惡感受的反應,因此只要學會適應不喜歡的,才能讓快樂保持下去。

  於是嘗試轉換念頭和心情,觀想腳趾未受傷前的美好,而淤青疼痛在連續幾日熱敷及護理下,迅速消腫。我也嘗試學習享受逐日降低疼痛的幸福感,對剛開始產生的瞋(怨)心,坦然面對以後,接受了它,透視它的無常及空性屬性,最終真正放下它。

  面對已過半百歲月,一直默不吭聲、每日盡責讓我安全行走的腳趾和身體,感恩之心油然而生。

  「只有面對它、接受它,沒有了『怨』,才能真正放下它。」〜高牆篇

  高牆內,各個工場及技藝班,不時製作出令人驚豔的精美藝品,頗受外界好評,也提高自營作業的營業總額。而在嚴謹規律的團體作息下,多數受刑人都慢慢學習「只有面對它、接受它,沒有了『怨』,才能真正放下它」的適應,因為心得到安定,才能平心靜氣地服完刑期,對過去自己在社會上的暴戾習氣和脾氣,產生薰陶和改善。

  身、心若能在安定中平靜下來,才能產生靈感,進行各種精細的藝術作品創作及各項表演。例如,手工精細的葫蘆雕刻、漆器藝品或者花燈製作,往往需耗時三個月或半年以上,如果「心」無法得到寧靜,任何一筆、一刀可能就成為作品的敗筆。又如頗具水平的彰化監獄鼓舞打擊樂團,在優人神鼓義務指導下,節奏動感齊一的擊鼓表演,那怕只是小小恍神,幾分之幾秒的誤差,就會走調。因此,各種技藝班學員在開工之前,都需經過靜坐或某種沉澱雜念方式,方能正式開工。

  《禮記》〈大學篇〉說得真好,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」。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」,的確是修身養性,由「心」下手的好方法。

  我們的生命,如同搭乘一列火車,有上車也有下車的時候,因緣具足讓彼此搭上同班列車;好緣,心存感恩和知足;惡緣,坦然面對與接受。因為唯有面對它、接受它後,沒有了「怨」,才能真正放下它。若是不接受,就侈言放下,那是「放棄」,不是放下。怨氣無法消散,等到未來世因緣再度會合,又上同班生命列車時,痛苦依然翻滾不停。

  自己要放下抑或放棄?事實上,心態上是主觀可控制的,沒人可幫你,惟有自己調整,也即萬法唯心造,自己才是關鍵,全由自己決定。


文殊院 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-7號  電話:049-2896352  傳真:049-2898193
地藏院 南投縣埔里鎮牛眠里牛尾路1-12號  電話:049-2932588  傳真:049-29312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