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乘文集











般若園地

一葉一如來〜歌手畫家高閑至的茶裡安舒

文◎吳泥    圖片提供◎高閑至

  認識高閑至老師超過十五年了。初識時,是在台中一處畫展開幕活動。當時,高老師在現場使用吉他、月琴,自彈自唱。他自復興美工繪畫組畢業之後,二十多年間,專職於廣告繪畫,也曾在30歲時(1997年)在索尼唱片Sony Music發行過創作專輯。

  2004年至2007年之間,他投入大量精力,創作了金瓜石、九份礦山歌曲創作專輯之四部曲,以及台灣老歌系列專輯、月琴唸歌調等12張CD音樂。

  他也是愛茶的畫家,於2009年出版《茶山衍藝》水彩繪本 / 茶詩歌音樂專輯之有聲書。之後於2010年,以「茶人撫杯,事茶的手」為畫題,舉辦「茶人手展」水彩個展,同時發表〈茶人的手〉創作歌曲。

茶葉渣裡的智慧

  看高閑至近期的畫作,在一片泡過的茶葉渣裡,於同調性溫和柔潤色澤中勾勒出靜謐清明佛菩薩的身形容顏,或深、或淺、或暗、或明,或立、或坐、或臥,只見佛首在冥想與微笑,或僅展現佛的手印。觀者之心,一下子就靜了下來,並帶有一種奇妙新鮮感,這視覺效果,真獨特啊!和2015年鬆軟閑逸淡彩的《聽畫貓》之從容慵懶風貌相比,有些些不同味道,多了更深沉的內斂之功。很好奇他這系列繪畫的創作動機與醞釀過程。

  高老師說:「茶葉渣沒人關切,我也意識到自己緩緩從中生代邁向老年,自己的人生,也猶如即將沖泡結束之茶葉渣。靜心看著葉底,審思生命的過程,看穿生命起落、高低、世間種種假象,透過對假象的理解,就容易放下執著。所以,描繪茶葉渣,就成為很有意思的創作過程。」

  2020年,高老師開始畫茶葉渣系列。從茶壺裡輕輕夾出沸水沖過、餘香猶存的殘葉,小心翼翼攤開,細細觀看,有如觀看自己的一生。他形容,沉浸於此,就像畫唐卡般地慢慢琢磨,每一筆、每一劃,都是讓自己靜心的過程。疫情兩年之間,慢慢琢磨三十多張繪畫,往牆上掛著看,心想這一片單純的葉底,雖然畫面有平緩、有曲折、有晦暗、有透亮,也有濕滑反光的潤澤,是否能給予戲劇化些?能否讓人聯想到什麼故事?從一片微不足道的葉子,能否看到發人深省的智慧呢?即便是低下、將被丟棄的葉渣,亦是站在高的格局,不受對錯、優劣、好壞所蒙蔽的關照視野上,「覺者」的輪廓就此浮現。

  關於「覺者」,高老師說:「其實生於基督教家庭,無緣接觸佛法,看到佛經如此高深,真令人退卻三步,因緣亦未到來……。」退伍之後讀了類佛學的一本書,克里希那穆提所著《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》,開啟他對認識自我的心靈探索 ,而後讀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,就很有感受。慢慢地,有些機緣接觸一些有德之友與出家法師,才發覺,學佛的智者,若同樣遇到困境,他們念轉、境轉極為快速,足見在慈悲裡竟蘊含著大智慧。

療癒系彈唱

  高老師的彈唱,聲音鬆緩,節奏不急不徐,沒有特別低沉或高亢,也沒有過度的抑揚頓挫。

  他提及有一次在紫藤廬茶館遇到無垢舞蹈劇場的林麗珍老師,林老師說:「你就是高閑至嗎?我們常常聽你的歌,其實你唱功不算太優,吉他彈奏技巧也只是普通能力而已……」正感尷尬,準備謝謝老師指正的時候,林老師接著說:「可是你唱的歌,讓人聽了會想靜下來。」探索心靈無垢的林老師如是說。

  高閑至談到年輕的時候,唱歌也曾愛飆高音,喜好歌聲張力誇大,又偏好藍調搖滾的重節奏。當時歌詞創作中,處處充滿批判的憤青思維,隨著年歲增長,歷事鍊心,就想讓身心慢慢靜下來,所以在唱歌時,就盡量選擇音域較低一點的調,讓情感舒服平和,歌曲的節奏,同樣也放慢速度;歌聲的語氣試著同理心,對著聽者娓娓道來,無意炫技,只是誠懇內斂地與聽者心情交流。

  有一次在表演場合,高老師彈月琴,唱了很多台灣民謠老歌,勾起了我們這個年代的童年往事。之後高老師又彈吉他與年輕人互動,看他與台下聽眾相處有如一家人般自然,邊彈、邊唱,還能邊說,而且擅長即興換詞。真是親和力極佳的歌者!

思想起

  高閑至三歲時 ,父親過世,母親需要上班工作,外婆特地從嘉義朴子鄉下到台北幫忙照顧他和弟弟倆。每天下午的時間,外婆多半會邊嚼檳榔、邊包檳榔的同時播放卡帶,聽著勸人為善的〈唸歌仔調〉。這樣陪伴多年成長的畫面與歌聲,竟不知不覺地影響了高閑至未來的音樂之路!

  當兵退伍後,高老師偶然看見月琴,倍感親切,才知道從前外婆聽的〈唸歌仔調〉、〈勸世調〉與〈恆春民謠〉,早已悄悄植入心田,當下買了月琴,自己試著無師自通地胡亂彈了起來。

  三十歲時得了僵直性脊椎炎的高老師,在多年療養期間,積極彈練吉他、鋼琴、爵士鼓、月琴,並繼續創作寫歌。每當音樂創作遇到瓶頸的時候,便思索著可否從傳統的民謠素材〈思想起〉、 宜蘭〈老歌仔調〉、雲嘉〈車鼓調〉去咀嚼養分,找尋融入創作的方式。

  2007年,陳明章老師的月琴種子學員班,請了恆春民謠藝師朱丁順、已故車鼓調藝師吳天羅的兒子吳現山老師來指導,陳明章老師也示範自己的特殊彈法,高閑至與月琴的緣分,也就日益親密了。

  他回憶起當兵前,大約19歲時,最初遇見月琴彈唱的感動!

  那天,傍晚下雨過後,在台北通化街熱鬧的臨江夜市,地面一片泥濘,人群摩肩擦踵,食物香氣混雜著人們的汗水味,一個七、八十歲的老婆婆,攤開瓦楞紙箱,鋪在滿是泥濘的地上,跪坐在厚紙箱上,抱著老月琴,在吵雜人聲中,孤獨地彈唱著〈雨夜花〉;月琴單純的伴唱,那帶著滄桑悲涼的無助心境,撼人至深。從此以後,他才明白,感動人心的不必然是龐大豐富的音樂結構,也可以是最簡單、兩條弦的月琴和質樸的歌聲。

茶山衍藝

  〈茶的滋味〉

  詞 : 李正書、高閑至

  曲 / 編曲 / 主唱 / 合聲 / 吉他 / 鋼琴:高閑至

  咱大家惦惦坐在這  沒講話沒講話

  咱大家惦惦坐在這  飲好茶飲好茶

  惦惦啊聽水在滾  靜靜啊聞茶的香

  輕輕啊將杯凹仔拿起  溫溫啊來飲一嘴

  你斟一杯茶  我緩緩啊飲

  滾水嘎沖落去  茶葉仔展開

  你問阮:茶的滋味是啥米?

  沒講話  甘甜攏置心肝底

  咱大家惦惦坐在這  沒講話沒講話

  咱大家惦惦坐在這  飲好茶  正在飲好茶

  這是收錄在《茶山衍藝》這本書裡的曲子。

  2008年,小高老師參加嘉義縣政府文化局北迴歸線藝術家駐村計畫,到阿里山茶區太和村與居民一起生活兩個半月,創作了《茶山衍藝》這本書;他說這其實是他踏入創作生活的第一站。

  畢業於復興美工,多年來,一邊從事商業美術的接案工作,一邊進行音樂創作,到了快四十歲,覺得生活要轉型,該專注於全然的創作。藉著這次駐村,把案子全轉給了學生和友人,到阿里山茶區,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麼。

  「我想做一本描繪茶的人、事、物的書,最後決定用水彩,也想要用音樂與繪畫同步去描繪。我感受到的茶,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表現?遂寫了〈茶的滋味〉這首曲子。」

  《茶山衍藝》,除了記錄與茶農的生活點滴,也訪談了數十位品茗專家與茶農,談茶文化,內含茶音樂專輯共24首歌,全部用吉他編曲,有傳統採茶歌、坪林相褒歌(一百年前年輕採茶人情竇初開互「虧」的歌)、唐宋茶詩,還有自己和友人創作的曲子,以茶觀點來記錄台灣土地和人的故事。

  這期間,小高老師認識許多背景不同的茶農家族與茶人,及不同的喝茶人。無論是天南地北談笑風生者、鄉野無為熱情奉茶者、愛茶細說茶經者、儒雅之士純粹品茶者、出家人靜心喝茶者⋯⋯,都在茶的串連下,或於事,或於心,互動交流滋潤著。另外,小高老師在「人澹如菊」李曙韻處、北中南各茶聯處,也因茶的緣故有多次彈唱演出。

清淡與繽紛

  小高老師認為,畫畫是一種生活態度,想用畫畫來賺錢(商業美術),再去創作,對他而言不是理想的方式。商業美術的技法模式與純熟度,久了會讓人對畫畫失去感覺,而寫歌創作有如生活的陶冶、暢快的心靈抒發,並能得到聽者的回響;這是高閑至在音樂創作能持續細水長流的原因。

  在九份期間,小高老師與文史工作者研究挖掘礦山的老故事,2004年起陸續發行四張有關九份礦山的專輯:〈青簿仔寮的夢〉、〈老九份之歌〉、〈九份人〉、〈礦山音樂劇場〉。

  2008年,專注研究月琴的時候,出了《月琴唸歌仔調》專輯。而我住過關渡、淡水,對《觀音山》專輯,聽了也很有親切的感受。

  從輕鬆閑逸的《聽畫貓》、豐富卻淡泊的《茶山衍藝》、凝然定靜的《一葉一如來》,想說日後畫畫的路是否越來越趨寂靜,沒想到小高老師表示之後要畫七彩繽紛的畫:「我要用野獸派、印象派冷暖交織的繽紛色彩來畫,最想畫的是過往耆老們一生的酸、甜、苦、辣,第一個想到的是唱〈思想起〉的陳達,要用繽紛的顏色來描繪他的開心喜悅和哀愁。」

  接著又說:「我的性格有哪些不夠好,像做花藝花道一樣,不契合我的部分,慢慢裁剪掉,不一定要很豐富,用減法過生活。身邊物質留適當就好,內在有深刻的價值觀與法門,讓我們玩味不盡。」

  我當下領悟清淡與繽紛其實是一體兩面,突然想到最近研讀經論時,有衍生出一句「轉不轉,不轉轉」,心中認知到:「自在出入於色塵中而不著,不被五蘊所轉,則五蘊變成了善巧方便的法門了。」


文殊院 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-7號  電話:049-2896352  傳真:049-2898193
地藏院 南投縣埔里鎮牛眠里牛尾路1-12號  電話:049-2932588  傳真:049-29312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