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◎安樂行
停電了!某天暮課時,課誦到一半,突然停電,沒有麥克風的音響,沒有冷氣,沒有電扇運轉的聲音。趕緊衝出殿外,拿了兩組臨時照明,讓領眾的維那、木魚師父能簡單照明。接著打開窗戶,傍晚時下了點雨,氣溫涼爽宜人,即便沒有冷氣也還算舒適;終於體會「三界如火宅,娑婆似熱爐,何處有清爽,心靜自然涼」的意境了。
暮課結束後,心裡正想著居士怎麼做清潔工作呢?四盞緊急照明,亮度不足,殿內看起來昏昏暗暗的。有位居士說:「我第一次發心來出坡,就遇到停電,真是幸運!」這位居士,正認真地擦著拜墊,大眾摸黑完成打掃。另一位居士說:「攏沒電火,地上還是拖得很光(很亮)。」呵!這是一種不同以往的出坡體驗吧!停電雖然造成生活上的不便,卻帶來另一種省思,教人在日常生活中,懂得珍惜能源,節約用電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第十六〈須彌頂上偈讚品〉第十四云:「譬如闇中寶,無燈不可見;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。」
「闇中寶」,指的是佛性,因為無明,所以把佛性真寶遮住了。燈表智慧,有了智慧,才能明白自性的真寶。同理,佛法雖能滅除眾生的煩惱焰,利導眾生本具的智慧,但若無善知識引導、解惑,縱然自身有些聰明才智,也難以探索出一條清晰的道路,進而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。
憨山大師〈費閑歌〉云:「修行容易遇師難,不遇明師總是閑;自作聰明空費力,盲修瞎練也徒然。」修行,無人引路、指點,則事倍功半,甚至徒勞無功。譬如周匝八萬四千里水中有一盲龜,水上有一浮木有一孔,龜從水中百歲一跳出頭,寧能值木孔中不?
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云:「一燈能除千年闇,一智能滅萬年愚。」迷人在塵世中往復,沒有方向、目標,思想與行為受縛,不能出離。須具超勝的智慧,才能滅除自他相續的愚癡黑暗。
如果說煩惱是黑暗,智慧就是明燈;當明燈照破黑暗時,黑暗就不見了。其實,黑暗本來就不存在,只因為沒有明燈,所以才顯得黑暗,正所謂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。」同樣的,煩惱本來是不存在的,只因為沒有智慧,觀念上才會顛倒錯亂,才會產生衝突、矛盾、掙扎。
當我們在佛前點燈供佛,所點亮的,不僅僅是一盞有形、有色的燈具,更是我們心中的那盞智慧之燈。做人要像一支蠟燭,燃燒自己照亮別人,而幫助他人就是成就自己,自覺覺他,自度度人。譬如佛典故事中,貧女難陀,以一盞油燈供養釋迦牟尼佛,自立誓願曰:「我今貧窮,用是小燈,供養於佛。以此功德,令我來世得智慧照,滅除一切眾生垢闇。」這一盞燈,非聲聞所能傾動,正使注四大海水以用灌之、隨嵐風吹,亦不能滅;因為這是發大心人所施之物。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亦云:「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闇,則無所見;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」
另一則〈禪燈〉的小故事。有一位苦行僧,夜晚經過一處偏僻的村莊,他看見一團暈黃的燈光從靜靜的巷道深處照過來。一位村民說:「瞎子過來了。」
苦行僧問另一位村民:「那挑著燈的人真是瞎子嗎?」
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,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。既然是盲人,白天與黑夜所見應該是一樣的,為什麼要提著一盞燈呢?
燈籠漸漸近了,苦行僧問說:「既然您什麼也看不見,為何還要提一盞燈籠呢?」
盲人回答說:「我提這盞燈,既為別人照亮了路,也讓別人看見我。這樣,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到我。」
苦行僧聽後,頓有所悟,說道:「我四處奔波想要找佛,沒想到佛就在我身邊。原來佛性就像一盞燈,即便我看不見佛,佛也會看得到我。」只要一念相應,即與如來心心相印,光光相照;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眾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。故,古德云:「一念相應一念是佛,既是佛,福德不可思量耶。」
用自己的力量,打造美好的未來。譬如一燈,入於闇室,百千年闇,悉能破盡;猶如從一把火炬點燃幾千人的火炬,其火炬依舊不變,幸福不論分給多少人,亦不會減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