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乘文集











般若園地

窗子與鏡子

文◎覺一

窗子,讓我們看清世界。

  電視上有人說了一則故事,某位汲汲營營拼命賺錢的人,到了老年已非常富有,但他卻一點兒也不快樂。某日,聽聞山上寺廟有位充滿智慧的老和尚,他便去問明原因。

  老和尚請他站在一面鏡子前,問他看到什麼?他說鏡子裡就只有「自己」的影像。老和尚又叫他去窗子前,再問他看到什麼?透過清澈的玻璃,他看到寺廟前,有片蔚藍天空與綠意盎然的草地相映襯,景色怡人,煞是壯觀美麗。而草地上有群孩子正快樂的玩耍,他凝視入神,時間像是霎間被停了格。

  鏡子和窗子的區別在背後那層膜,它把對外的心遮住,凡事都只能看見自己。這則故事想表達的,應該是心中若出現障礙的隔閡,見到的事物就會產生偏狹而自我。

  類似故事,讓我聯想到《天地一沙鷗》這本書,主角「岳納珊」是一隻沙鷗,熱愛生命及飛翔。牠不畏同伴嘲諷,一隻海鷗卻想做老鷹的飛速動作,勇敢地找尋自己的極限,超越自己,實現自我,最後終於成為展翅遨翔、技藝高超的沙鷗。

  牠對同伴們說,「眼中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右翼到左翼」,也就是說當你只見到自己時,就看不到更寬廣的可能性。其實,只要你願意將心量放大,就可以看得更寬、更遠,也會得到更超越的自己。

鏡子,使我們看清自我。

  鏡子,也有許多正面思惟的譬喻,例如淨空法師在《金剛般若研習報告》書中提到,《金剛經》叫我們「離相」,不是離外面境界相,是離心裡所執著的相。佛菩薩的心像鏡子一樣,鏡子不著相,照的時候,相在裡面,但沒有黏著在裡面。凡夫的心,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,照一次落一次在裡頭,照二次,又落個相在裡面,裡面一塌糊塗,才有障礙。

  因此,想要用鏡子反觀自我,「心門」打開是很重要的關鍵。唯有敞開心胸,才能真正覺察自己的缺失,勇於面對和改過,否則「我執」依然沉重,所看到的依然如同前述富人故事,全部是自己;即鎮日盤算自己利益的人而已。

  一部談「八正道」中「正定」的電影《三摩地》,劇中也提到過鏡子的譬喻,如果你的思惟只是試著改變外在世界,來符合你所認為應該有的面貌,那就像為了改變鏡中模樣,而想去調整鏡中影像;比如要讓鏡中的影像微笑,你顯然不能去操縱影像,你必須意識到,你自己才是影像的真正來源,然後調整自己。

窗子,讓我們看清世界;鏡子,使我們看清自我。

  生活中只要常練習少說一個「我」字,相信也會讓執著逐日減輕,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看清自我。在練習的過程中,心門也會慢慢突破束縛而打開,我們因此增加無限寬廣的視野,來看清世界。

  只要心量放大,自然會充滿包容與關懷,那麼相信生命舞台也會隨之放大,而生活喜悅的CP值,就會提升到令你都不敢相信的境界。


文殊院 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-7號  電話:049-2896352  傳真:049-2898193
地藏院 南投縣埔里鎮牛眠里牛尾路1-12號  電話:049-2932588  傳真:049-29312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