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乘文集











般若園地

君子當慎言

文◎蔡日新

  人生應當具有明察秋毫的睿智,但又須具有謹言慎行的品行,方可成就事業,獲得人生善終。昔有楊德祖,曾事陳思王,德祖具有明察秋毫之末的睿智,卻沒有慎言如密的修為,屢屢道破曹公心機,以至主上驚悚,遂生殺機。結果是非獨楊修本人死於非命,也致使陳思王被黜,令其終生抑鬱而死,其教訓豈不發人深思嗎?

  《周易‧繋辭》上說「亂之所生也,則言語以為階。君不密,則失臣;臣不密,則失身;幾事不密,則害成;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」記得《項羽本紀》所載鴻門宴一事,當時劉邦與項羽一見面便忙於解釋「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,得復見將軍於此」,然後試探項羽說:「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將軍與臣有卻。」可項羽沒等劉邦把話說完,即衝口而出曰:「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;不然,籍何以至此!」劉邦聽得此話,從鴻門逃出之後,第一件事就是立馬殺了曹無傷,足見一言不謹,便斷送人一命,可不慎歟!在項王這裏,他得到劉邦的內應曹無傷,本來就很不容易了,儘管鴻門宴不忍殺劉邦尚可補救,然輕易一言殺掉一位臥底,就不能不說是「君不密,則失臣」了。至於楊修在曹公面前口無遮攔,屢犯忌諱,最終招致殺身之禍,就不能不說是「臣不密,則失身」了。假若兩軍對壘,各自派出細作瞭解敵情,此時軍中機密如果不慎外泄,就將導致全軍覆沒,則可謂「幾事不密,則害成」了。

  再說,我們日常之中,對於可以促使為善的對象,如果能善於誘導,則自然樂得其成;反之如果出語不慎,也將折送人的福報乃至生命。記得孔子在對待不同的弟子請教同一問題時,其答案往往會因人而異。《論語‧先進》載:

  子路問:「聞斯行諸?」子曰:「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聞斯行之?」冉有問:「聞斯行諸?」子曰:「聞斯行之。」

  面對「聞斯行諸」這樣一問,孔子回答子路是聞斯不能行,而回答冉有卻是聞斯可行。這樣因材施教的答語竟引起了公西華的疑惑,因而請教孔子為什麼對兩人的回答會不一樣,孔子這才說出:「求也退,故進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」也就是說,冉有的個性屬於黏液質的,處事往往猶豫不決,因而孔子以「聞斯行諸」為之解惑;而子路屬於膽汁質的,遇事易衝動,因而孔子以「如之何其聞斯行之」來誘導他去思考。可令人遺憾的是周敬王四十年(魯哀公十五年,公元前480 年),衛國動亂,衛君父子爭位,子路為救其主孔悝,還是被叛臣殺死,剁成肉泥。

  再則,有時為了助人,善意的謊言往往勝過真言。例如面對身罹絕症的病人,醫生或親屬刻意隱瞞病情,讓病人不感受死亡的恐懼,從而增強其生存的意念,用以對抗頑疾,未嘗不是件好事。對於沉溺於失敗的沮喪之中者,以一語「勝敗乃兵家常事」緩解之,也未嘗不是慈悲的所在。此外,對於個人的才華與成就,在人前最好不要過於張揚,能斂鍔藏鋒者非但不遭別人嫉恨,也給自己保留了發展空間。記得在《論語‧先進》的侍坐章,也載有這樣的故事。當時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華等人陪侍孔子坐,孔子便教弟子們各自暢言己志。子路立馬說道:「千乘之國,攝乎大國之間,加之以師旅,因之以饑饉;由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」可他的話音剛落,便遭到了孔子的哂笑。相比之下,冉求的回答便委婉多了;而公西華的回答則是「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」,則更婉約;獨有曾點的回答超然物外。當子路、冉有、公西華散去之後,曾點問孔子為何哂笑子路,孔子說:「為國以禮,其言不讓,是故哂之。」

  大話小話都是話,高調委婉均是言;有理何須高聲,聲高未必佔理;逢人說話留餘地,寬人寬己獲雙贏。記住:不管什麼場合,也不管針對什麼人,我們的說話都必須謹慎,千萬不要因言速禍,也不要在無意中傷害別人。


文殊院 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-7號  電話:049-2896352  傳真:049-2898193
地藏院 南投縣埔里鎮牛眠里牛尾路1-12號  電話:049-2932588  傳真:049-29312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