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◎張純仁
三十年前,過年時南下到朋友家餐敘,茶餘飯後之際,朋友告知一位友人長期身體虛弱,西醫檢查數據正常,在中南部遍尋中醫調理,成效卻緩慢而不彰,希望代為診治。由於當時年輕氣盛,遵循「醫不叩門」的古訓,總覺有辱醫格,平日鮮少在此種場合下隨意為人診治,但為顧及友人顏面,只好勉為其難為其看診。
隨手開出的處方,效果出乎意料
其友為一知名幼教業企業主,長期處於事業壓力下,氣色黯淡無華,身體消瘦,自述食慾不佳,時常腹瀉,不易入眠,脈象沉細弦滑。於是我隨手取紙一張,草率處方,應酬一下,並囑咐每週二劑,燉雞肉或排骨,隨其所好服用。
餐後即回台北,從而忘記此事,怎料一年之後,再去朋友家作客,那位友人特別趕來,且訂製銅牌一面,禮金兩萬致謝;神采奕奕,容光煥發,與一年前判若二人。然而,當下我內心卻是慚愧不已,因為我不但全然忘記此事,也忘了當時處方用藥的內容?於是假借修改為由,請他出示當時處方,他開心地從事務包中小心翼翼拿出處方,深怕折損,令我既感動又羞愧。他說謹遵醫囑,每週服2~3次,已經服用了上百帖,從未間斷。
遂將處方紀錄如下:
高麗參3、粉光參3、黨參3、白朮3、茯苓3、當歸3、山藥5、蓮子5、芡實5、麥冬5、天冬5、肉蓯蓉5、黃精5、黃耆5、紅棗10
回憶當時立方用意在於「補肺健脾益腎,養陰安神,氣血雙調」,一服平淡無奇的用藥,療效顯著,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,當下退回禮金,自稱只是舉手之勞。感謝菩薩示現,用病人的身體病苦來教導我行醫之路,爾後對於每一位求診的病人,我不敢輕忽怠慢,必全心全意、深思熟慮處方用藥,以不愧菩薩給予我每次的學習機會。
或許是自幼在藥材中成長,深諳藥性;亦或許是從藝術轉攻醫學,一路艱辛,打下比一般人深厚的中醫底蘊,讓我可以隨時信手捻來,立方用藥。
「以病人為師」,是我一生的理念。感謝那位老闆,用他的痛苦給予我寶貴的經驗,也造福爾後更多相同的病人!
同症不同醫,處方也會各異
中國五術「山、醫、命、相、卜」理論各有相通之處,但醫學的困難度又高出許多。中醫的精髓在於遣方用藥,相同病症,會因醫者的素養、經驗、思路,甚至個性的不同而處方各異,這也是中醫不易傳承與困難之處吧!
此人服藥過程中,自覺身體比以往大為改善,食慾增加,排便正常,睡眠改善,體力充沛,氣色紅潤,神采奕奕。略詳述如下:人參類為補氣首選,高麗參、粉光參、黨參合用,心、肺、脾同調;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蓮子、芡實,調理腸胃,促進食慾,增加吸收,加以山藥、黃精、肉蓯蓉,滋脾腎之陰;天冬、麥冬,潤肺強心;紅棗,澤肌悅顏兼安神之效。不葷者,以豆類(黃豆、黑豆)製品代之,茯苓、山藥、蓮子、芡實倍用,功效相同;能酒者,少許加之,可助藥效發揮;時間忙碌者,可研末,每日三餐飯後各服一次,一次5~8公克。